实时更新中芯汇金最新动态,了解中芯汇金
发布时间 :2023-01-18 12:32:11
编前:为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和智慧城市,我国提出了“双智”协同发展路线,并确立了16个智能网联汽车和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双智”试点。试点城市发布以来,各地争先恐后推动智能网联技术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试点城市建设偏同质化、特色不鲜明等问题仍较为突出;在某些试点城市,“双智”设施建设如火如荼,但实际使用率较低,这就导致智能网联汽车并不能很好地融入智慧城市,对汽车先进技术研发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来说,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
李克强指出,在基础软件与操作系统、车规级芯片以及各类MCU芯片等关键技术领域,我国仍受制于人。在车规级芯片领域,传统车规级计算与AI芯片由国外厂商垄断,设计工具在内的硬件设计产业链也掌握在国际厂商手中。视觉处理芯片、毫米波雷达收发芯片等环境感知核心元器件等高度依赖进口,国产替代产品的性能、稳定性还需进一步验证。在操作系统上,目前相对成熟的内核系统及中间件等基本掌握在欧美厂商手中,国内企业竞争力明显不足。此外,我国在仿真测试软件、车规级卫星高精地图定位、高精度线控执行器方面也存在差距,产业链尚不完整,核心技术欠缺。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表示,尽管当前汽车芯片短缺有所缓解,但仍处于供应偏紧状态。“由于晶圆产线建设周期需要2~3年,未来3年汽车芯片所依赖的55/65nm及以上制程晶圆产线投资力度仍较小,汽车芯片短缺还将持续数年时间。”他说。
同时,更为严峻的是,当前我国汽车行业面临芯片高度依赖进口、全产业链面临短板、检测认证能力缺乏、人才高度短缺等问题。张永伟建议,要加强全产业链核心环节的技术提升,建设汽车芯片标准、检测认证体系。此外,要加快国产芯片上车应用步伐,推进行业整合,培育龙头企业,带动行业发展,更要完善芯片产线和产能布局,支持多元商业模式。
作为芯片产业链和芯片产业的龙头,CPU架构不仅决定了CPU芯片性能,还引领整个芯片产业和生态建设,对于我国智能汽车发展至关重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倪光南指出,国产CPU发展很快,当前国内市场已有六七种CPU架构并存,然而这并非长久之计。在他看来,CPU架构具有很强的垄断性,长期占据芯片主要市场份额的CPU只有X86和RAM两种架构,这种垄断情况未来还会持续下去。多种国产CPU架构并存,容易造成资源分散、低水平发展等问题。“这一问题若不加以改进,若干年后,我国将在全球市场上由于缺少有竞争力的自主CPU架构,而受制于人。”倪光南强调。
除了芯片等关键技术“卡脖子”,李克强也指出,当前我国智能网联示范应用多限于港口、园区、矿山等特定场景,且缺乏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验证的科学评价体系理论指导。受制于道路基础设施改造缓慢,我国尚未组织起城市级规模化示范,在大规模网联化、智能化深度融合方面的探索仍存不足。在安全保障支撑方面,面向智能网联汽车全生命周期安全保障体系尚不完备。
李克强表示,目前行业尚未形成协同战略引领,对跨界融合特质的理解相对片面。不同行业对智能网联汽车的跨界融合特征认识不足,使得系统定义、功能架构、关键技术等实施方面存在困难,由此导致产品技术方案落后、基础设施建设重复、系统数据封闭等一系列问题。对此,陈清泰指出,不能将智能汽车的发展局限在某一领域、某一模块、某一方面。打破部门分割,形成高效协同的推进机制,是当前汽车智能化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
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琅从车企角度出发,认为车企不应强调“全栈自研”,而要以合作共赢的心态坚持“全栈可控”的发展思路。“想要写出一篇精彩的文章,不需要我们发明Word(办公软件)、PC(电脑),甚至生产PC。”王琅称,奇瑞坚持全球分工协作、跨界创新融合、开放集成系统、价值共赢共享的发展理念,依靠与上下游合作伙伴融合发展、各司其职,建立开放协调的智能化生态,共同推进汽车智能化发展。
江汽集团股份公司总经理李明也指出,智能汽车是未来交通网、信息网、能源网“三网融合”的核心,必须统筹智能汽车、智慧交通、智慧城市和智慧能源融合一体发展。为此,江汽集团在电动化基础上,加快掌握智能网联技术,深化与清华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所、大众集团等多家科研机构、企业在智能语音、5G、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合作,并积极强化智能网联领域的投资孵化,旗下基金公司围绕智能汽车相关部件加大了投资部署。
不过,张永伟认为,智能化道路建设仍然是制约当前“双智”协同发展的核心问题。目前双智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设施建了但应用跟不上,导致很多设施使用效率低。在他看来,必须首先明确“路为谁建”“为何要建”,才能保证智能化道路不会“干晒太阳”。
针对智能化道路建设需求,他指出,智能化道路主要满足了汽车行驶、交通和城市管理部门的需求。对于车企而言,智能汽车需要智能化道路提供通讯、感知、定位等信息;交通管理者可以通过智能化道路提高交通安全性和出行效率;城市管理部门可利用智能化道路建设高阶城市化智能体系。在三重需求的叠加下,智能化道路的建设需要关注感知、通讯、算力、定位和能源补给五大设施建设,并在此基础上搭建统一平台,实现多领域数据汇集,进而开发多元商业模式。“早期要重视智能化道路的公共属性,未来达到规模化后,要强调它的商业属性,解决运营问题。”张永伟如是说。
此外,东南大学交通学院首席教授马春野表示,目前“双智”试点城市建设还存在同质化重复建设的问题。如何发挥当地特色,打造差异化双智城市是当前双智协同发展面临的一大难关。在他看来,双智协同顶层设计规划还存在缺失,城市级、区级的统筹协调尚未打通,部分城市建设依旧各自为政。
对于接下来“双智”城市的建设,广州市住房城乡建设行业监测与研究中心主任王洋结合广州市“双智”城市建设的经验,从顶层设计、具体运作等方面提出建议。在他看来,国家层面需考虑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部分城市先行探索智能网联产品服务和商业化运作,并在数据定价标准及市场监管政策方面进行指导。此外,他建议,要充分发挥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的数据运行数据底座作用,推进“车城网”平台和CIM平台协同建设,实现底层数据交互、系统平台对接和上层应用协同,助力车城融合高质量发展。
信息来源:中国汽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