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更新中芯汇金最新动态,了解中芯汇金
发布时间 :2023-12-29 19:26:13
文|龚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最近,读法国哲学家米歇尔·蒙田(1533年—1592年)随笔《论习惯》,收获颇多。有趣的是,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1561年—1626年)也有一篇类似题目的文章《论习惯和教育》,内容相似,但更加简略而清晰。这些都说明了“习惯”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柏拉图说,“习惯可不是小事”。对此我深有同感。
就个人而言,好的习惯,让人如乘东风,鹏程万里;可是坏的习惯,却让人处处掣肘,寸步难行。这个话题展开说就很大了,本文主要讨论科学研究中习惯的重要性,所以,本文定位的读者主要还是大学生们。
下面列举一些可能和科学研究相关的习惯。这些都是我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在具体实践中受益匪浅——所以这些习惯有很大的普遍性。
第一、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我在杨振宁先生的文章中看到,他平时研究问题,喜欢先自己做计算,实在做不出来,再看别人的论文。日本数学家广中平祐在他的传记中,也反复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可惜,现在的很多学生,碰到不懂的问题,就希望找别人的文章看。如果还有不懂的,再继续找其它文章。于是,从一个问题,再到另外一个问题,再到其它的问题,越来越远,越来越偏离主题。
所以,很多学生调研了一段时间,最后会完全迷失在各种文献和概念中,忘记自己要做什么了。这些都是缺乏独立思考的表现。
相反,对于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他们面对不能理解的问题,会盯着问题看几天,不停思索并试图解决他们。就像战士面对难以攻克的碉堡,即便是一次一次失败,也会坚定地朝着碉堡的方向发起冲锋一样。
我也曾经听几位教授做报告的时候提到,盯着一个问题看几天,就可以解决困难了。这一点我自己深有同感。我喜欢把一些问题写在黑板上,一有空就思考,每次都有新的体会。
第二、做记录和总结的习惯。
看文章,不要看了就扔掉了,应该做好记录,并反复回顾。我见过不少老师要求学生用PPT积累资料。比如我一个合作者的学生,做的PPT都有200多页了,汇集了几十篇论文。当然,大家的做法不一,比如有些做理论的,就喜欢写笔记。
我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学生的。其目的有两个:第一为积累资料,第二为未来毕业论文积累文字和素材。在开会的时候,很多老师会做笔记。比如,我见过几位老师,无论谁的报告,哪怕是组会或者学生毕业答辩,他们也会做笔记。他们的办公室堆了几十本厚厚的笔记本。所以,他们往往都很博学,对各个领域都有所了解,这些都是平时积累的结果。
第三、培养反复思考基础概念的习惯。
我们在工作中会碰到很多困难,但是细细想想看,有多少困难是真的困难呢?我自己的研究经验表明,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些问题不理解我们面临的困难,还是因为基本概念不够清晰,对它们的本质了解不够。越是基础研究,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就要求越高。
基本概念清楚了,本质清楚了,就可以很容易将这些理论推广到其它领域。所以我们在做研究的时候,可能不需要用到特别多的课本知识,但是平时也要多看看、多思考、多积累。
积累多了,理论联系实践,思路就开阔了。这一点并不奇怪,我们的很多重要的突破,其实其原理都不是特别复杂。做一个比喻来说,最顶尖级的运动员之间的竞赛,其实归结到底,还是基础功的较量。
所以,不要因为平时用不到书本知识,就忽略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重新认识。歌唱家可能对这个体会最深刻,他们特别讲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每天都要早起练功。我们做科学研究的基本功,不就是教材的知识吗?
第四、培养向所有人学习的习惯。
我经常问一些学生,你知道你们办公室每个人的工作吗?很多人都说不知道,他们平时似乎沟通也不多。这是很不好的习惯。我们不仅要了解每个人的工作,同时要向每个人学习。
无论是谁,他们在学习、工作的时候,都有自己的优点,都可能有自己的好的方法。所以谦虚谨慎地向别人学习,是提高自己能力的好方法。
同样,我们也要向我们见不到的人学习,从他们的报告、教学中学习做科学研究的方法。比如,学术报告的风格,就是一个很值得好好学习的事情。比如,有些人做报告,喜欢综述很多的内容,提纲挈领,大气磅礴;有些人做报告,喜欢重点讲一个结果,但是对核心概念解释清晰,浅显易懂。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做报告的方式,都可以学习。
我有几个合作者,他们喜欢将自己的推导写在本子上。有一次我问一个问题,他很快从一个很旧的本子上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我立刻觉得应该向他学习。我们看一些伟大科学家的传记,不仅可以看到很多优秀的品质,还可以看到他们如何克服困难的,换个角度看它们就都是一个一个成功的案例。
第五、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安排好自己的节奏。
做研究需要花时间,有时候还会陷入困境,所以往往有负重前行的感觉。所以,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安排好自己的节奏,就很重要。既不能太累了,总是加班到凌晨是不能持久的;但也不能太松散,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肯定不行。
现在的很多研究生,早上9点半到办公室,11点去吃饭。午休一下。下午14点到实验室,17点去吃饭。又休息一会。19点到实验室,21点半回去。看起来每天7点起床,21点半才回去,23点睡觉,非常辛苦。可是一算工作时间,才7个半小时,扣除玩手机时间,看电脑时间,最终一天有效工作时间才几个小时。这里还不考虑他们的工作效率问题。大凡这样工作的,效率都不高。这是很典型的状况。
我听很多老师报怨过学生的不积极。但是一些刻苦的学生,每天至少工作14个小时以上,而且效率很高。所以刻苦的人工作一天,抵得上不刻苦的人两三天的工作量。
我们如果仔细反思,为什么有些人工作做得好,有些人做得不好?除了机遇、聪明、刻苦以外,可能最重要的还是习惯。每个行业可能都是如此,科学研究当然也是如此。我这里列出其中一些我认为的重要的习惯,如果让导师自己提,或者让其它行业的人提,估计还有更多习惯。而且,不同领域,对这些习惯的要求也不同。本文不可能一一总结。
一些很重要的习惯,比如自律、自我激励、交流、表达、写作、数据整理、做实验记录、具有批判精神、有计划和安排等,我都没有在此讨论。但归结到底,我们要重视习惯,培养好的习惯,将它当作学习和工作中的重要事情来抓。所以小到读书,做科学研究,大而广之,做任何事情,习惯都是至关重要的。
从这一点,我们估计可以理解蒙田的话“在所有事情上,习惯总是特别有效的主人”,以及柏拉图的话“习惯可不是小事”。中国古代文化讲“行有不足,反求诸己”,可能也是要我们从自身,或者自身习惯上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