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更新中芯汇金最新动态,了解中芯汇金
发布时间 :2024-09-27 11:21:08
■ 张 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 刘展廷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本文长度7943字,建议阅读时间30分钟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当前,我国已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亟需构建以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因此,利用金融手段实现资源的跨期、跨部门配置是助力科技创新发展的必然举措。本文基于国内外关于科技金融的研究成果,首先,辨析了科技金融与金融科技的概念;其次,评述了学界关于科技金融的定义,并评析了金融市场结构与科技创新的关系;再次,梳理了关于科技金融实践的学术研究成果;最后,分析了科技金融领域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建议未来应进一步加深关于科技金融内涵、科技金融定位及科技金融发展指标评价体系三方面的研究。
引言
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两者间的互动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从理论来看,科技与金融创新具有天然联系(张晓晶,2023)。随着科技与金融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科技金融应运而生。当前,打造能满足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并推动国家科技创新的金融体系,已成学界与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目前,中国已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建立以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已成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措施。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即要构建符合创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科技创新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利用金融手段实现资源的跨期、跨部门配置是助力科技发展的必然举措。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这体现了国家层面对科技金融的高度重视,也赋予了金融行业促进科技创新的新使命。
目前,全球正处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期,数字技术已渗透入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未来,打造服务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金融体系,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与资金链的深度融合,从而建立科技与金融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应有之义。我国正处后发优势逐步减弱、竞争优势亟待培育的发展关键期,梳理关于科技金融理论脉络与实践现状的研究成果,既是深化理论研究的学术需要,更是加速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呼唤。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节辨析了金融科技与科技金融的主要区别;第三节介绍国内外关于科技金融内涵界定的研究成果。第四节评析关于金融市场结构与科技创新关系的研究文献,第五节梳理分析现有关于科技金融实践的研究成果,第六节为科技金融研究的未来展望。
金融科技与科技金融的区别
当前,金融科技与科技金融均成为金融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两者均有“科技”与“金融”两个关键词,但实际意义却大相径庭。
金融科技(FinTech)可理解为“金融+科技”。金融科技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初,但直到2016年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对其精准定义后才被社会广泛知晓。根据FSB的定义,“金融科技是指由新兴前沿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金融科技可以帮助金融业解决信任问题、降低交易费用及提升金融市场有效性。因此,金融科技的落脚点是金融,旨在利用新兴前沿技术以促进金融行业的产品创新和业务重塑,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
科技金融(Technology and Finance)可理解为“科技+金融”,其主要落脚点在科技,属于产业金融的范畴。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初期面临极大不确定性,同时资金需求量较大,因此,科技金融应运而生。科技金融是指通过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并改进服务,从而实现金融资本链条与科技创新链条的完美融合,最终满足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融资需求与金融服务。
具体来看,金融科技与科技金融主要存在以下不同:一是侧重点不同。金融科技旨在利用前沿技术带动金融业创新,进而提升金融行业整体发展质效。科技金融旨在利用金融的手段来促进科技创新发展,本质是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二是参与主体不同。金融科技的参与主体主要是科技公司,而科技金融的参与主体主要是以银行、保险等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三是实现方式不同。金融科技的关键点在于技术突破,进而促进金融行业提质增效。科技金融关键点在于创新金融产品及金融服务,更好地满足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四是产品形态不同。金融科技的具体产品主要包括智能投顾、移动支付、智能征信等。科技金融的具体产品主要包括投贷联动、科技保险等。
科技金融内涵及概念界定
“科技金融”的概念最早可追溯于改革开放后,其具体表现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支持科技发展的金融、财政政策工具。但直到2006年,科技金融才逐步被学界纳入研究范畴。由于科技金融诞生的时间并不长,因此,学界还未对科技金融形成完整且科学的概念界定。目前,学界对于科技金融概念界定大致有三类观点:科技金融工具论、科技金融范式论及科技金融政策论。
科技金融工具论由四川大学教授赵昌文(2009)提出,他认为科技金融是由政府、企业、高校和金融机构等多主体构成的体系,通过金融政策、金融制度与金融服务等制度性安排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科技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撑,科技金融是国家金融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的一部分。此后,还有许多研究都强调了科技金融的工具属性(洪银兴,2011;汪泉和史先诚,2013;李心丹和束兰根,2013;章迪平和张家辉,2023)。
科技金融范式论最早由房汉廷(2010)提出,他基于佩雷丝等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科技金融的内涵应包含四个方面:一是科技金融是一种创新活动。二是科技金融是一种技术—经济范式。三是科技金融是一种科技资本化过程。四是科技金融是资本通过科技异质化配置,实现高回报的过程。房汉廷(2015)进一步提出,科技金融是促进各种创新要素深度融合的新经济范式。张明喜等(2018)与陈伟忠和周春应(2021)也认为科技金融范式论深受学界认可。
除上述两种观点外,科技金融政策论也具有一定代表性。张兴旺和陈希敏(2017)着重从政策角度解读科技金融。李华军(2019)在科技金融工具论与科技金融范式论的研究基础上,系统提出了科技金融政策论。他以“麦克米缺口”现象与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难的现状为切入口,提出科技金融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创新政策,政府的政策引导对科技金融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科技金融工具论、科技金融政策论与科技金融范式论分别从微观、中观与宏观角度对科技金融的内涵进行阐释。首先,在微观层面,科技金融工具论论述了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其中金融产品、金融制度和政策是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工具。其次,在中观层面,科技金融政策论强调了政府的政策对于科技金融的推动作用。最后,在宏观层面,科技金融范式论强调了科技金融本质是金融、科技与经济三者的有机融合。从本质来看,三类观点是辩证统一的:科技金融工具论强调了科技金融的自然属性,科技金融范式论强调了科技金融的社会属性(李华军,2019),而科技金融政策论则认为科技金融两种属性兼而有之。
国外学者并未提出科技金融这一概念,相关领域研究集中于论述金融发展、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多数学者的研究显示,金融业发展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与国民经济发展。
理论研究方面,Schumpeter(1912)最早探究了金融活动与科技创新间的关系。他研究了货币、信贷等金融要素对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指出金融活动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金融资本可助力催生成批的重大创新。Hicks(1969)认为金融市场效率对科技创新产生影响,工业革命一般需要金融革命为其提供支持。Mckinnon(1973)和Shaw(1973)认为适当的金融改革可促进金融体系与国家经济形成良性发展。而技术创新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因此,金融有利于科技创新。Bencivenga(1995)等研究了二级市场交易成本和流动性的变化对技术进步产生的影响。卡罗塔(2007)提出了金融资本和技术创新的基本范式:新技术刚兴起时,具有较高不确定性,但因其未来成长潜力较大,导致风险资本大量投入该技术领域,而技术与资本的高度融合,进一步助推了创新发展与资本积累。Peneder(2008)认为加快金融创新步伐能有效促进科技创新。Arena et al.(2017)分析了为创新提供资金的金融工具,发现金融工具侧重于以财政可持续的方式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创业公司提供资金。
在实证研究方面,King和Levine(1993)参考熊彼特的理论,提出金融系统通过筛选优质的企业和项目、披露预期利润、提供融资及分散风险工具等方式,促进技术创新。Beck et al.(2000)通过研究发现,金融创新可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方式,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Ang(2011)论述了金融因素对研发活动的作用,探讨了金融改革对创新活动的影响。Borisova和Brown(2013)发现融资摩擦对科技创新产生重要影响,但融资摩擦对科技型企业的投资产生的影响尚无定论。Meierrieks(2014)认为金融水平提升能带动更强的科技创新活动。Gorączkowska和Tomaszewski(2019)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发现活跃的金融市场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发展。Ullah(2019)发现正规金融更能促进创新发展,尤其对发展中国家促进作用更明显。
金融市场结构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有不少学者研究了金融市场结构与科技创新的关系,相关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聚焦于银行、风险投资及资本市场等单个市场与科技创新发展的关系;另一类则侧重于分析不同金融市场对科技创新的不同影响。
一般来说,大多数学者均认为银行有助于促进科技创新发展。Schumpeter(1912)认为银行系统可以识别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进而促进科技创新。Stulz(2000)发现,银行可通过监控创新项目,并根据项目推进情况提供相应融资服务,因此有分阶段资金需求的创新项目通过银行获得外部资金更有效。
国外研究方面,Lerner et al.(2011)发现风险投资和私募均对企业创新有促进作用。Rossi(2015)发现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对意大利科技型企业的创新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内研究方面,陈思等(2017)认为风险投资可以增加高科技企业的专利数量,从而有助于企业的创新活动。亢梅玲等(2022)选取1991—2020年的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分析验证了风险投资的介入会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且风险投资机构还会通过提供咨询等服务提升企业的创新效率。
整体来看,多数学者认为风险投资可促进科技创新发展,但也有研究表明风险投资对于创新的影响不显著。如,Engel和Keibach(2007)以德国为例,发现风险投资无法促进企业创新。
一般认为,资本市场有利于科技创新。国外研究方面,Levine和Zervos(1998)以47个国家1976-1993年的数据作为样本,通过实证分析发现,股票市场可作为经济增长与同期全要素生产力的预测指标,并与两者呈正相关关系。Da Rin和Penas(2007)认为资本市场会对企业创新战略产生显著影响:一方面,投资主体可通过资本市场途径投资于具有良好创新战略的企业。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双边道德风险有助于企业实施创新战略。
国内研究方面,芦锋和韩尚容(2015)通过实证分析,得出资本市场融资对我国的科技创新产出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赵锡军和沈靖人(2023)认为资本市场可将不同性质的资金高效地转化为金融资本,促进资本要素投向最具发展潜力的方向,进而推动产业升级、助力经济结构转型。
国外研究方面,Atanassov et al.(2007)等选取1974 -2000年美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发现创新项目多的公司可通过多种渠道实现融资,而创新项目较少的企业一般以贷款方式融资,导致创新产出较少。Atanassov(2016)发现选择地方债务或资本市场等方式融资比从银行获取贷款更能促进公司的创新活动。Doh和Kim(2016)以韩国为例,实证研究发现从债券与股票市场方式融资比从银行贷款融资更能促进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动。
国内研究方面,李悦(2008)发现处于创新初期的产业更适合从金融市场融资,而处于成熟阶段的创新产业更适合于银行贷款融资。芦锋和韩尚容(2015)研究发现在产业产出阶段,金融信贷更能有效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高扬和李云海(2020)实证研究发现,信贷融资与股市融资等均对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总体来看,多数学者认为银行、风险投资与资本市场均有助于促进科技创新,但针对不同类型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企业,不同金融市场对企业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对于初创期及自主创新型企业,由于其资金实力较弱、不确定性较大,以银行为代表的直接融资体系不能很好地满足此类企业融资需求。因此,这类企业更适合通过风险投资及资本市场方式融资。而针对处于成熟期及模仿创新型科技企业,更适合通过直接融资方式满足企业资金需求。
科技金融实践现状
关于科技金融实践的相关研究主要以实证类文章为主,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的关系、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发展的研究、影响科技金融发展效率的因素、科技金融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等。
国内一些学者探究了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的关系,其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两方面:一类研究聚焦于科技与金融之间关系。另一类研究侧重于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影响。
在科技与金融相互作用方面,徐玉莲和王宏起(2012)发现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是彼此制约、互相作用的有机整体。湧戚和郭逸(2018)认为科技与金融会相互影响,就目前我国而言,科技对金融的促进作用更明显,且公共金融在科技金融中占据主导地位。刘继兵和李舒谭(2018)认为科技创新能加速金融创新发展。总体来看,科技与金融存在明显相互促进关系,但目前我国两者融合发展的水平仍不均衡,前者对后者的推动作用比后者对前者的促进作用更显著。
在科技金融对创新的作用研究方面,李林汉和田卫民(2019)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证实了科技金融有助于促进技术创新。韩景旺和陈小荣(2020)采用SVAR模型,实证分析了河北省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两者间的互动发展关系。刘栾云峤和张玉喜(2021)认为良好的科技金融生态体系对科技创新发展有正向作用。孙龙和雷良海(2021)认为科技金融生态通过跨层级交互作用对科技创新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科技金融对科技发展具有较大促进作用,但其作用效果受资金来源、地域区位、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影响。
科技金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科技金融生态的逐步完善,科技金融与实体经济耦合度不断提高,进而促进了科技型企业的创新活动。目前学界关于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科技金融与实体经济耦合度的研究,另一类则是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协同发展。
在科技金融与实体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研究方面,孟添(2020)分析了阻碍长三角地区科技金融协同发展的原因,并研究了科技金融耦合发展与协同创新的机制。刘义臣等(2021)以中国各省份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先进制造业和科技金融的耦合协调度的主要特征与动态演变。刘立军和刘义臣(2022)以京津冀地区为例,通过建立耦合协调路径模型,对该地区科技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进行计量。
综合来看,一方面,尽管不同地区科技金融与实体经济耦合协调度存在差异,但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呈逐年优化态势。未来,随着科技金融投资力度持续加大,科技金融与实体经济耦合协调度将继续提升。另一方面,科技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呈现非对称性关系,其中后者对前者的促进作用大于前者对后者的促进作用。
在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方面,张江朋(2019)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区域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协同程度不高且具有区域异质性。王伟等(2021)选取2009-2018年辽宁省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相关指标数据,测评了辽宁省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发展情况。实证发现:2009-2011年两者耦合情况呈山峰形态;2012-2014年大幅上升;2015-2018年上升放缓。陈伟忠和周春应(2021)基于熵权法及耦合、协调模型,选取2010-2018年全国31个省(市)的数据,分析了我国东、中、西地区的技术创新和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发展情况。实证发现,我国区域科技金融与技术创新的耦合协同发展水平长期处于高级阶段,且呈波动上行趋势,中部地区近年发展迅速,而东、西部地区则比较平稳。
科技金融发展效率决定了金融资源的投入能否有效转化为科技产出,高效的科技金融发展效率有助于提升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因此,探究科技金融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也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徐玉莲等(2017)发现科技金融结构会显著影响科技创新效率。戴志敏等(2017)通过研究发现,我国科技金融效率总体偏低,且具有区域异质性,从东到西大致呈现梯形递减趋势。许世琴等(2020)实证测评了2005-2016年我国30个省份的科技金融发展效率,结果显示仅有部分东部发达地区的效率达到了有效生产前沿面。周新(2021)基于DEABCC模型,发现科技金融政策有助于促进科技金融发展。高扬和王桂(2023)以山东省16市为例,实证发现政府财政科技资金支持程度和产业升级程度与科技金融效率有正向相关性,政府干预程度会减弱智力资本对科技金融效率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国科技金融效率存在较大区域异质性,且财政资金投入、科技金融政策、资金投入总量、产业发展阶段等因素也会对科技金融发展效率产生影响。
科技金融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反映了金融体系与技术进步的融合程度,可用于评估各地区科技金融的发展状况,并根据评价结果优化科技金融服务,进而提高科技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力度。因此,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原则,构建了科金融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卢亚娟和刘骅(2019)基于引力熵模型,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构建包含自发性投入、培育性投入和效率性产出的科技金融发展评价指标。杨建辉等(2020)从科技产出、投融资体系和支撑体系三方面构建区域科技金融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林瑶鹏等(2022)以科技与金融发展规模、结构、支持力度和效率为衡量指标,构建区域科技金融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章迪平和张家辉(2023)从投入、产出及环境三个方面构建了科技金融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以评测县域科技金融发展水平。
科技金融研究未来展望
如前所述,学术界针对科技金融开展了大量理论与实证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涵盖了科技金融的本质、科技金融与创新的关系、科技金融的效率影响因素及发展评价指标等方面,这些研究为政府及金融机构的科学决策及促进科技金融的应用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目前关于科技金融的研究仍存以下问题:
一是科技金融概念界定尚未达成共识。国外学术界未对科技金融进行理论界定。国内学术界主要从科技金融的功能、特征等方面对其进行定义,从而形成科技金融工具论、科技金融政策论及科技金融范式论的理论脉络。尽管三种理论从不同角度对科技金融进行了精准界定,但三种理论尚未达成共识。
二是科技金融的研究定位尚不明确。目前多数学者将科技金融定位于宏观层面的制度创新,而鲜有学者从微观层面研究科技金融。事实上,科技金融不仅属于宏观金融研究范畴,也属于微观金融研究范畴。仅有宏观层面研究,难以支撑起科技金融的理论逻辑体系。
三是学界尚未构建系统的科技金融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学界关于科技金融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呈现杂、散、乱的特点。而科技金融发展评价指标是政府与金融中介机构评估其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效果的重要依据,因此,后续研究可基于实用性、系统性与可操作性原则,构建更系统全面的科技金融评价指标体系,用以评价比较不同地区科技金融的发展水平。
未来建议深化以下几方面研究:其一,强化关于科技金融本质的研究。当前,科技金融理论研究显著落后于科技金融实践。学界应借鉴现有研究成果,从不同层面进一步准确把握科技金融的内涵本质,从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金融理论体系。其二,结合微观金融,研究科技金融问题。未来,可从科技企业融资视角出发,比较不同融资方式间的相互作用及对企业影响。如从风投与资本市场两种融资方式结合的角度来研究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变化、公司估值变化等问题。其三,强化科技金融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该领域研究可基于科技企业及科技创新的不同发展阶段,构建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及可操作性,且系统全面的科技金融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评测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水平、准确把握科技金融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