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实时更新中芯汇金最新动态,了解中芯汇金

中国生命科学研究未来发展趋势研判和建议

发布时间 :2023-07-31 10:30:23

中国生命科学厚积薄发,10年进步显著,悄然改写世界生命科学版图。科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个缩影。其间,中国科学家经受严峻考验,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表现可圈可点。发表前1%论文数量仅次于美国,单篇引用达成千上万次的前20篇论文大部分来自中国。其中,率先鉴定出病原并给出基因组序列、明确细胞ACE2是病毒的受体、提供临床治疗方案和经验等,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作出重大基础性共享。

中国生命科学未来发展,已具备3个优势

01
研究水平普遍提高

这点已经被下图的数据证明,而且几乎在生命科学各个领域我国都有卓越的研究成果;从趋势来看,继续扩大影响力属于必然

中国生命科学研究未来发展趋势研判和建议(图1)中国生命科学研究未来发展趋势研判和建议(图2)

02
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在各个领域都有数量可观的团队在活跃着,形成金字塔人才结构,且仍然有青年人才红利。一个令人鼓舞的例子是,中国每年有100多支学生团队参加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办的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合成生物学,iGEM)大赛;一届接一届,保持了30%—40%的金牌纪录,这说明中国在生命科学及其交叉学科领域有优秀的青年后备军

03
国家高度重视生命科学

已经设立了脑计划、干细胞与器官修复、合成生物学、生物大分子机器、微生物组学、前沿生物技术、IT(信息技术)-BT(生物技术)、诊疗装备、中医药、慢病防治、生殖健康等一系列重点计划和专项,并有明确的战略发展目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则强调鼓励探索、突出原创等指导方针,加上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共同协调支持中国生命科学研究。

中国生命科学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有亟待要解决的问题及新的挑战:

01
理顺各科技创新模块的定位分工和资源配置模式

经过40多年发展和持续改革,中国生命科学研究力量分布已经形成几大模块。由于模块之间并无明确分工,且资源配置模式无差别,在大家奋力前行的同时,产生同质化和无序竞争。例如,一个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国家机构,70%以上的年度经费需要通过与其他模块同行竞争获得,这不同于国际上的通行做法,难以形成“铁打的营盘”和“百年老店”(即国际知名研究机构),也增加了整个科研体系的管理成本。希望在新的改革中予以解决。

02
处理好渐进式研究和颠覆性研究的关系

数十年来,中国科技逐渐告别跟踪性研究模式,历史性地站到了科学发展前沿。大家常说,当今教科书上的生命科学知识体系主要源于欧美科学家的贡献,期盼中国学者能够在开创新的研究方向上更多地发挥引领作用。笔者曾经与澳大利亚前政府首席科学顾问Alan Finkel谈及渐进式科研和颠覆性科研;得到的共识是,量变到质变是真实地存在。例如,正是由于在SARS病毒溯源方向长期的“冷板凳”研究,中国病毒学家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初期就能及时担当。在挑战重大科学命题和应用目标的同时,坚持广泛支持探索性研究,也同样重要。“从0到1”的创新常常刷新我们的三观,这本身就说明颠覆性创新源自创新沃土、科学海洋,难以“预测”和“设计”。

03
加快解决生物技术转化的难题

生物技术对人类健康和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超过60%,但与发达经济体的现代化农业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医药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的差距更明显,此不赘述。这里有3个原因:①竞争性的技术源于原始性创新,原始性创新需要大量非急功近利的研究积累——积累,是绕不过去的坎。②以论文为唯一导向的评价活动还普遍存在,不少研究活动是为了论文而做论文。然而,单位的论文指标上去了,转化研究人员却常常被边缘化,这也导致科研成果供给不足。  ③产学研机制在许多地区并没有实质性建立,从实验室到产业之间的鸿沟难以逾越。科技开发园区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值得推广。例如,深圳市光明区政府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共同创造的“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是一个很好的模式,“将研究板块与初创企业的空间距离压缩为零”。

04
营造先进的科研文化和氛围

笔者曾与英国学者共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牛顿基金支持的“促进新生物科技的公众理解”研讨班,分析和讨论新兴科研议题的公众参与与沟通模式、生命科学研究科研范式、科研管理、互信互助、知识共享、科学伦理与法律等。参与者的热情和智慧、前瞻性理念、乐于分享与相互启发的精神,让笔者想起许多校训、院训及其对莘莘学子的精神陶冶,先进的科研文化和环境氛围孕育先进的科学思想。反观,争“帽子”和“打招呼”风气一直以来深深困扰一线研究人员,侵蚀着科学精神,需要根治。

05
坚持开放性研究和国际合作

生命科学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联系纽带,具有长期的国际合作传统。但近些年,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合作的传统被践踏。对InCtie/Web of Science数据库分析可见,中美学者合作发表的科学论文数量持续增长数十年并相互成为最大的合作伙伴,2019年双方合作论文达66600多篇,为历史最高。然而,2020年首度下降,减少1.5%,2021年继续下降5.9%(生命科学合作论文减少9%),2022年可能出现断崖式下降。此形势下,中国生命科学可充分利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等联合国和政府间组织机制、生命科学各类学术社团的平台和网络多媒体等形式,坚持开展合作研究,世界终将回归理性。


中国生命科学整体上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继续扩大优势的同时,解决好存在的问题,用新的辉煌,建设健康中国、平安中国,打造科技强国,贡献人类。


文章节选自《世界生命科学格局中的中国》(作者:张先恩)

中国生命科学研究未来发展趋势研判和建议(图3)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免费咨询

*姓名:
*手机:
邮箱:
区域:
您的问题:

感谢您的关注,您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在此留下信息,中芯汇金会及时为您提供帮助。

提交